《怪诞行为学—可预测的非理性》阅读笔记
人-都是非理性的。
我们是非理性的,这种非理性是可预测的。懂得了非理性的预测方法,就为我们改进决策、改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支点。
理论与实践
从理论上说,理论与实践没有不同,但是到了实践中,二者却有天壤之别。–艾尔 . 罗特,哈佛经济学家。
人类完美推理
在科学领域里,这些关于人类完美推理能力的假定写进了经济学中。在经济学里,这一基本观念被称为 理性,它为经济理论,经济预测和政策建议的产生提供了基础。
诱耳和相对论
为什么喜欢比较和攀比
人们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。我们的心里并没有一个 内部价值计量器 来告诉我们某种物品的直正价值是多少。相反,我们关注的是这种物品与其他物品的相对优劣,以此来估算其价值。
菜单上的主菜的高标价能给餐馆增加盈利——即使没人来点。为什么?因为尽管人们一般不会点菜单上标价最贵的菜,但他们可能点排第二位的。出于这个目的,餐馆推出一道高价菜,这样可以引诱顾客点次贵的菜。最贵的菜 被称为 诱饵,起非理性引导作用。
人脑思维所受的束缚:我们总是靠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确定彼此的关系。我们无法不这样,对待有形物体,无形物体也是这样。
相对论是容易理解的。但相对论的一个侧面却总是给我们造成误解。这就是:我们不但喜欢将事物与事物进行比较,而且喜欢比较容易比较的——避免比较不容易比较的事物。
人心不足蛇吞象,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打破相对论的怪圈。
工作 是一个人被 迫做的事情,而 玩耍 则不是他非做不可的事情。
笛卡尔说过:我思,故我在。
苏格拉底说:不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。
免费与零成本
免费的最大问题在于,它引诱你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间挣扎——并引异我们做出不明智的决定。
免费到底为什么如此诱人?
多数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,但免费使我们忘记了不利的一面。免费我们造成一种情绪冲动,让我们误认为免费的物品的价值大大高于它的事实价值。
本质是它不会带来风险和成本,就不会造成损失。而人类本能地惧怕损失。免费的诱惑力是与这种惧怕心理联系在一起的。
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
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:一个以社会规范为特征,一个以市场规范为特征。
如果把市场规范引入社会规范,这违反了社会规范并且伤害了社会关系。
涉及到钱的问题,用的是市场规范。不涉及钱的问题时,用的是社会规范。
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,社会规范就会退出。换言之,社会规范很难重建。
选择了社会规范,自然而然地就脱离了市场规范。而只要一提到价格,就会越过边界进入了市场规范的领域。
自我强制性挑战
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。
给人以自设底线的机会,选择他们喜欢的行动路径。这种做法可能不如强制性规定那样有效,但是它能够帮助自己在设定底线方面获得经验,郊果可能更显著。
所有权依恋
人类本性中的三大非理性怪癖:
- 第一种: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不能自拨。
- 第二种: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上,而不是会得到什么上。
- 第三种: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。
部分所有权:因参与而自认为已拥有部分权限,实际整体是不可分隔,且最终所有者还未确定。
虚拟所有权:在实际拥有所有权之前就对某物产生了拥有的感觉。,将自己当作所有者,越是深度参与,就会强迫自己继续参与防止失去这一地位。
所有权直接改变了我们观察的角度,冷不丁退回到拥月之前的状态无异于遭受损失,难以忍受。中国话,即由简入奢易,由奢入简难。
所有权不局限于物质。它对人的观点、看法也同样适用。一旦拥有了一种观念——不论是有关政治还是体育,我们或许会对它过度热爱、依恋,对它们的珍视程度超过了其固定价值。对它难以隔舍,转变为一种僵化而且顽固的意识形态。
解除方法:用 非拥有心态 来看待每一桩交易(特别是大笔的),把自己和感兴趣的物件适当拉开距离。
行为经济学
现代经济学鼻祖 亚当.斯密,早在他的辉煌巨著《国富论》(1776年)出版之前,就写出了《道德情操论》(1759年),后者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前者,但是更多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。在《道德情操论》中,亚当.斯密指出,情绪、感情以及道德伦理也是人类行为的不同侧面,经济学家对此不但不就诊忽视,还应该把它们当成值得研究的课题。
行为经济学的目标是重新发扬亚当.斯密著作中关于人类行为和心理因素与经济利益关系的论述。总的来说,行为经济学研究人员致力于对传统经济学做出修正,把实实在在的、司空见惯的、经常表现为 非理性 的各种行为都考滤在内。
个体需求与群体属性的矛盾
在标新立异不被视为正面人格特质的文 化背景下,人们在大庭广众之下点菜点酒时,更倾向与表现出 对群体的归属感,着意刻画与别人一致的印象。
在很多方面,传统经济学专家和莎士比亚等人关于人类本性的观点是过于乐观的,因为他们都假定我们的推理能力是无限的。基于对同一问题的观察,行为经济学认识到了人类的不足,人类在很多方面的表现与理想状态想去甚远。
影响我们行为的一种力量:情绪、相对论、社会规范等。
动机带来的刺激可能愚弄我们,不管我们是不是好人,是不是奉行道德准则。
如果一个人习惯与非现金货币打交道,那么让他理解诚实就非常困难。
金融计划的谬误
我们每个月还款的总额最多不能超过我们两个人共同收入的38%。
免本还息贷款不会增加贷款人的资金灵活性,它只能增加人们贷款的数量。(2024年6月,国内正可能推行的房地产金融政策)
我们期望什么,就可能把现实涂上我们想看到的颜色。我们的眼睛和大脑按自己的期望对信息实行过滤——我们很擅长说服自己去看自己想看到的东西。
一些专家受到利益冲突的强烈驱使而提出的建议往往是片面的,带有偏见的,从长远的观点看来,对专家们的建议言听计从,会付出更高的代价。
有一种被社会科学家称作 计划谬误 的普遍现象,它和人类的的一种倾向有关,那就是人们往往对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估计不足(解:即往往对可能的风险预估不足,对可能的意外预估不足,对违约的隐性且重复惩罚性预估不足)。
保险业和银行业大都是这样运作——从那些已经身处债务困境的人身上获利。它们从客户的过失上赚取了巨大的利润;对空头支票和透支退票,以及借记卡消费金额超过账户余额加收高额罚款。实质上,银行用这些罚款来补贴另一些人的“免费支票”,这些人的账户金额充足,不可能开空头支票或者透支信息卡。换而言之,靠工资生活的 “月光族” 到头来是在补贴为别人服务的制度——穷人为富人买单,而银行从中赚取数十亿美元的收益。
假想月未,账户里只剩20美元了,你会有2000美元的工资今天会自动存入你的账户,你在大街上花2.95美元买了个冰淇淋,后又花了27.99美元买了本书,一小时后又享用了一杯2.5美元的咖啡。这些都是用你的借记卡付的,你的心情不坏——不管怎么说,今天发工资嘛。当天夜里零点后的某一时间,银行结清了你当天的收支。银行没有先在收入栏计入你的工作,然后再从支出栏中扣减你的三笔消费,与此相反,你出现了透支费用。你可能以为扣了透支费用,事情就了结了,但是银行比这更恶毒。它们使用了一种计算规则,从你最高的一笔支出(书)开始计算。哇!你超出余额透支消费,扣透支费35美元,接下来是冰淇淋,每一笔都是35美元透支费。在此之后的一刹那,你的工资存进来了,你的账户余额由负变正——但却少了105美元。
我们都为计划的谬误综合征所困扰,银行和保险机构认识到这一点,制定了高额罚款,一旦这类意外的倒霉事情发生,高额罚款马上就会发生效力。当 “这类事情总是发生” 的时间,银行正好埋伏好了等着,到头来付出高昂代价的就是我们。
人人都要未雨绸缪,认识到下雨天比我们预期中的更多,更常见。
大脑纹状体——大脑中与体验和奖励相关联的部分。与计划和实施报复有关联。纹状体激活程度越高的人对对方实施的惩罚越重。这一切说明,即使需要付出代价也要报复的这种欲望是有生物学基础的,而且报复是一种快感或者类似快感的感觉。
一天24小时,我们从电视、广播、互联网上获得的新闻——很大一部分由一闪而过的现场采访音像片段组成,这些东西是用来煽情的,而不是供人思考的。新闻从业人员有一句行话:“要想上头条,轰动加血腥”。也就是说,头条新闻总是骇人听闻或者最具有轰动效应的。这是新闻,它们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周围发生的一切。我们对新闻的消化方式,从被动接受改为主动对信息加以思考,进行正确的解读。
人性的弱点
有了适当的机会,很多平日里诚实的人也会作弊。
我们内心的诚实尺度只有在考虑重大越轨行为时才被激活。
这里面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程度之深范围之广,远远超出我们多数人的想象。
渎职行为经常不是黑白分明的,而是带着少许灰色。
《怪诞行为学—可预测的非理性》阅读笔记
http://blog.gxitsky.com/2025/01/03/ReadBook-Guai-Dan-Xing-Wei-Xue-01/